本項目位置地處宜賓市長寧縣宜長路K段,建筑布局為四合院式,建筑形式為新中式風格布瓦硬山式,建筑面積為2294.77平方米。其展廳功能包含侯光炯紀念館及自然免耕技術展覽館兩大功能。
1. 侯光炯紀念館
侯光炯紀念館為科普基地之核心,是基地的靈魂。紀念館以圖文并茂的形式講述侯光炯院士生平、貢獻。其中設有侯老半身雕像、文字展板、展柜(置放侯老生前使用物品及文獻資料)、模擬全景空間(還原當年侯老艱苦治學的場景)、多處設置多媒體觸控屏(循環播放侯老生平事跡的記錄片及相關影像資料)、設置數字沙盤(展示侯老一生研究足跡及學術脈絡)、設置多媒體簽到留言觸控屏(運用高科研手段保存對侯老的追思)等;
2.自然免耕技術科普館
科普展覽館由兩部分內容組成,分別展示自然免耕技術和基礎土壤科學。館內設有圖文展板(用文字及圖像展示土壤科學和自然免耕技術)、模型模擬空間(用仿真技術結合實物講解科學技術及科學原理)、設置虛擬現實交互系統(沉浸式體驗和學習土壤結構和自然免耕技術的相關知識)、設置多媒體觸控屏(循環播放的動漫科教片及相關影像資料);
布展區域
布展區域為室內平面圖紅線區域(包含中庭空間)和室外部分區域,總布展面積約800㎡
布展主題及主要內容
第一部分:候光炯紀念館
(一)探索土壤奧秘的人—侯光炯
包含:生平簡歷、工作簡歷、成果與貢獻、侯光炯同志年譜
(二)五個專題先進事跡
包含:一.報國之志,效國之行、二.獨辟蹊徑,創建中國農業土壤、三.嚴謹治學,教書育人、四.淡泊名利,無私奉獻、五.光輝的榜樣,永遠的懷念
第二部分:自然免耕技術科普館
(一)“自然免耕理論與技術”
1.什么是免耕
2.什么是自然免耕
3.自然免耕理論基礎
4.自然免耕的增產機理
5.水田自然免耕技術要點
6.以水田自然免耕為載體的綜合配套技術
(二)免耕所介紹
(三)土壤樣本展示
(四)結束語
展陳形式
(一)靜態展陳形式及基礎裝飾
此類展陳形式包含噴繪、寫真、博古架、玻璃展柜、墻體造型等主要用于展現除動態多媒體展示形式外的其它展陳內容,要求制作精細,造型別致,分區明確,動線清晰,具有較高的可觀賞性和藝術性以及耐用性。
(二)數字技術動態展陳形式
此類展陳形式包含虛擬主持人、VR免耕技術體驗、LED大屏展示、觸控一體機、液晶屏、電子簽名墻等,主要用于展現除靜態展陳形式以外的動態展陳內容。要求制作精細,具有強烈視覺沖擊力和創新性,具有強互動性。
項目布展的技術要求
(一)靜態展陳形式及基礎裝飾技術要求:
要求圍繞展示主題和內容方案以及展示空間,塑造出能鮮明、準確地表達或烘托主題思想和內容的藝術空間和環境空間的工作。布展方案需響應下列原則:
1、整體協調性
展館布展形式與展示內容一致,使主題突出,重點展項鮮明。布展色彩、燈光運用合理,既充分體現展項的內涵,激發公眾對展項的濃厚興趣和良好情緒,又給公眾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科學知識的環境。
2、布局合理性
在符合建筑現有條件的前提下,盡量利用建筑空間布局。在整體布局、結構空間上要處理好展館、展項、展項個體的關系,做到疏密有序,主次分明。參觀路線要清晰,動靜結合,高低潮分布合理。
3、科學性和藝術性
利用現代各種展示技術,實現功能與目的的統一、內容與形式的統一。展示格調高雅,造型優美。
4、創意性和特色性
在設計展示風格時既要根據展項的內容和展示方式,也要考慮參觀的主體。設計中還要力求體現地方特色和主題特色,不拘一格,形成自身獨特的展示風格,不隨意模仿。
5、主題性和邏輯性
展區設置和展項設計應緊扣主題部署,要有清晰的展示主線。在總體設計、邏輯架構、表現形式上精心構思,使展區設置經緯分明、一氣呵成,展項設計眾星拱月、互相輝映。
6、參與性和互動性
展品展項的展示方式強調要具有參與性和互動性,能吸引觀眾的興趣,寓教于樂。
7、安全性和可靠性
布展設計要充分考慮參觀人流的疏密程度,還要考慮展項的穩固、安全并便于操作。
8、先進性和延伸性
設計方案應充分考慮今后的發展需要,特別是方便展項的日后更新和維護。在注意工藝可行和經濟合理前提下,充分運用現代科技成果,包括新型的材料、結構構成和施工工藝,以及處理好通風、采暖、溫濕調節、通訊、消防、隔噪、視聽等要素;預埋必要的管線并為管線預留適當的空間,以及盡可能預留各種接口,以使系統在盡可能長的時間與社會發展相適應。